《空洞騎士:絲之歌》深度評測:一場值得等待七年的華麗、致命之舞

在歷經超過七年的漫長等待,從備受期待的 DLC 演變成遊戲界近乎神話般的傳說之後,Team Cherry 的《空洞騎士:絲之歌(Hollow Knight: Silksong)》終於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。粉絲們的「絲之歌狂熱」(Silksanity)曾席捲各大社群,而現在,我們可以肯定地說:等待是值得的。然而,請不要誤會,這並非單純「更多的《空洞騎士》」。《絲之歌》是一次大膽的再創造,它以全新的主角「大黃蜂」(Hornet)為核心,對前作的每一個核心機制都進行了重新設計,帶來了一場更快、更流暢,也更具挑戰性的冒險。

王國的攀升之旅:歡迎來到法隆

告別聖巢(Hallownest)深邃、壓抑的地下洞穴,《絲之歌》將我們帶到了一個全新的國度:法隆(Pharloom)。與前作深入黑暗的探索之旅截然相反,在法隆的目標是「向上攀升」,朝著王國頂端一座閃耀的城堡前進。這種設計哲學上的轉變,體現在遊戲世界的每一個角落。關卡設計明顯更具垂直感,從幽閉的苔蘚洞窟(Moss Grotto)到開闊的風蝕景觀,無不強調著向上的旅程。

法隆也比聖巢更具生機。這裡不再是孤獨的廢墟,而是一個充滿朝聖者的活躍國度,擁有多個城鎮,例如骸骨鎮(Bone Bottom),以及數量更龐大、互動性更強的 NPC 陣容。遊戲還引入了正式的「願望」(Wishes)任務系統,玩家可以從告示板或 NPC 處接取並追蹤任務,為探索增添了更明確的目標感。

織者的舞步:全新主角,全新玩法

《絲之歌》所有變革的核心,都源於其主角大黃蜂。她不再是前作中沉默、穩重的小騎士,而是一位身手敏捷、有著既定身份與聲音的雜技戰士。

  • 行雲流水的移動:大黃蜂的速度更快、跳躍更高,並且能自動抓住並攀上平台邊緣,讓平台跳躍的體驗極為流暢。她的體型與能力,讓開發團隊必須圍繞她重新設計整個世界,這也是為何一個 DLC 計畫最終會擴展成一部完整續作的原因。
  • 針與線的交鋒:戰鬥節奏變得更快、更具侵略性。大黃蜂的攻擊範圍更長,結合空中與斜向攻擊,創造出截然不同的戰鬥循環。備受討論的斜向下劈(pogo)攻擊,迫使老玩家必須重新適應其軌跡,但也為戰鬥和移動帶來了新的策略維度。
  • 高風險的治療:前作中穩健的「聚集」(Focus)治療,被迅捷但高風險的「束縛」(Bind)所取代。大黃蜂的治療速度極快,甚至能在空中進行,一次能恢復三格生命,但會消耗掉一整管「絲線」(Silk)。如果在治療時被打斷,所有絲線都會付諸東流,這鼓勵玩家採取更具侵略性的打法來快速補充資源。

工藝與策略:徽章與工具系統

深受玩家喜愛的「護符」(Charms)系統,在《絲之歌》中被全新的「徽章」(Crests)與「工具」(Tools)系統所取代。玩家將裝備一個提供核心被動效果的中央徽章,徽章上帶有不同顏色的插槽。接著,你可以將各種工具插入對應顏色的插槽中:紅色代表攻擊性工具(如炸彈),藍色和黃色則提供防禦或功能性效果。

此系統還引入了製作元素。工具需要在長椅上使用「外殼碎片」(Shell Shards)進行製作和修復,這種資源在死亡時不會丟失,為遊戲增添了新的資源管理層面。

一場更嚴酷的考驗

如果你覺得《空洞騎士》很有挑戰性,那麼請做好準備,《絲之歌》的難度曲線從一開始就毫不留情。為了應對大黃蜂強大的機動性,敵人(甚至是普通敵人)和頭目的設計都變得更加複雜和靈活。許多敵人從遊戲初期就能造成雙倍傷害,這意味著玩家常常在被擊中兩三次後就面臨失敗。

這種難度的提升在玩家社群中引發了兩極化的討論。一部分玩家享受這種高技巧上限帶來的滿足感,而另一部分玩家則對懲罰性的治療機制、困難的平台跳躍,以及漫長的頭目戰跑圖過程感到沮喪。這並非刻意刁難,而是為了給予更強大的主角一個有意義的挑戰所做的必然設計。

結論:一部才華橫溢但要求苛刻的傑作

《空洞騎士:絲之歌》無疑是一部大師級的續作。它在繼承前作精髓的同時,幾乎在所有方面都進行了擴展與進化。精美的藝術風格、由 Christopher Larkin 打造的動人配樂、深刻的世界觀,這些我們熱愛的元素依然閃耀 。

然而,它也是一部要求更高的作品。它用快節奏的戰鬥與更直接的敘事,取代了前作那種靜謐、孤獨的探索感。它獎勵那些願意投入時間精通其複雜機制的玩家,但也可能讓尋求輕鬆體驗的玩家望而却步。《絲之歌》並非試圖複製前作的成功,而是勇敢地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。它是一次艱難但成功的轉向,證明了 Team Cherry 的創作勇氣與才華,也為玩家獻上了一款注定會被銘記的類銀河戰士惡魔城遊戲。

You may also like..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